有人說酒令菜式更可口,有人說菜肴令酒更香醇,這不過是酒的表面形象而已,它的真正身分是令用餐氣氛更輕松愉快,“To make the good even better”。
上高級餐廳享用西餐,眼前常有一陣“紅光”、“白光”掠過(這情況在中菜館愈來愈 普遍)。不是被燭光掩影而頭暈眼光,而是紅、白酒在倒酒、被喝掉再添飲的過程令人眼花撩亂。或許你對餐酒的知識早已了如指掌,又或是個遲遲不肯“起步”的門外漢,但多知道一點關于餐酒(tablewine)的種種又有什么害處.
何謂“識”飲酒?
一般人說“識”或“不識”飲酒,所指的應是懂得挑選合乎自己口味的酒。很多時候貴的酒未必符合自己的口味,而不對口味又不代表酒的品質欠佳。對初學者來說,最實際的方法是多點嘗試,因為口味是十分主觀甚至可以說是一種直覺。如果想提高選對口味,嘗到喜歡的餐酒時,不妨記住那款酒的資料,亦可向餐廳侍應或品酒師請教酒的特點,例如果味較重、較干(dry,即甜味的相反),到再有機會選酒時,便可按這些資料挑選較接近自己口味的酒。
“學費”問題
一瓶法國出產的中價餐酒動輒三百元或以上,為了摸清自己的口味要花費多少才夠?那么“學飲酒”的學費豈不是天文數字?這里提供兩個較劃算的建議。
一.不妨從售價較便宜的酒入手,在摸索口味的階段沒必要非法國名釀不入口。澳洲、新西蘭、加拿大以至南美的智利和阿根廷生產的餐酒同樣有品質佳的選擇,價錢也較便宜,中等貨百多元已行。
二.以杯做單位。開一瓶酒并無所謂“試味”的步驟(除非酒質欠佳或受松木塞污染,即crok了才可打回頭),開瓶后價目自然會加到你的帳單上,如果口味不對,既浪費了酒,也令金錢花得不值。不少較高級餐廳都有按杯售酒的制度,平均來說至已可點到一杯品質不錯的餐酒,以這個價錢萬一試著的并非心頭好,也不過是幾口便可喝盡,“肉痛”程度大減。當然亦可以與六、七位朋友同開一瓶酒,則每人約可分到一杯的分量,試過合口味的再點也不遲。
飲酒的規矩 常聽到不少嘗酒的金科玉律,即如何搭配食物、執杯手勢等。其實喝酒亦不過為了享受,如果一頓晚餐的愉快氣氛因拘泥于“正確”、“不正確”而受到破壞,豈非不值?所以喝酒時不妨放松心情,盡量自然地行動,只要沒有弄得酒花四濺,杯子與餐具碰得鏗鏘有聲(更糟糕當然是喝醉了失態人前),亦毋須太在意所謂的規矩。
但話說回來,如果你想要能品嘗到酒的味道,也有些值得注意的地方,例如:飲酒時,酒應在口腔內停留一點時間,如吞得太急,根本無機會用味覺去感受酒的質感和味道。 飲過味濃的酒之后再飲較清淡的酒,味覺便會容易混淆,所以不妨先由較清爽的白酒開始,再喝口感較濃和豐富的紅酒。如果會開幾瓶紅酒,也應由輕身(lignt,酒精含量較低)的紅酒開始。 飲酒時不宜以第一口酒的感覺去判定是否喜歡,讓口腔稍微適應過后,第二口酒的感覺者是較真實地反映出酒的味道。